火锅文化目前您在:网站首页 > 火锅文化 > 火锅文化
舌尖上的归途
发布时间:2025-05-23
暮色四合时推开院门,檐角红灯笼在寒风中轻摇,厨房玻璃上氤氲着朦胧水雾。母亲在氤氲蒸汽里抬头,眼角细纹里溢出笑意:"快把外套脱了,汤底正咕嘟呢。"这句话,是游子漂泊三百六十五天后,终于落地的锚。
一、归途
北风卷着零星的雪粒子敲打车窗,高速路两旁的梧桐褪尽铅华,枝桠在暮色中伸展成水墨画的笔触。车载广播里循环播放着《春节序曲》,副驾驶座上堆着两盒沉甸甸的礼物。后视镜里,后备箱角落的竹编食盒随着颠簸轻轻摇晃——那是今晨特意绕道城西老巷买的手工蛋饺,金黄的蛋皮裹着粉红肉馅,像初春枝头未绽的梅苞。
导航显示距离缩短到最后一个小时,记忆却开始倒带。想起去年离家时,母亲往行李箱塞的那罐自制辣酱,玻璃罐壁上还凝着厨房的水蒸气;父亲默默把整包火锅底料压在换洗衣物最底层,红油在运输途中洇透了三件白衬衫。此刻仪表盘数字不断跳动,车载香薰混着皮革味,却盖不住记忆里牛油与骨汤缠绵的香气。
二、围炉
老式铜锅端上桌时,汤面正翻涌着细密的水花。清汤如初雪般澄澈,牛油汤底沉淀着二十余种香料,八角与桂皮在红浪里若隐若现。父亲用长筷将羔羊肉片铺成扇形,肉片触及滚汤的刹那卷起白边,如同浪花亲吻礁石。母亲把翡翠色的茼蒿、琥珀色的冻豆腐、白玉般的萝卜片码成九宫格,手背被蒸汽熏得发红。
蒸汽在眼镜片上凝成雾,摘下擦拭时听见竹筷轻碰瓷碗的脆响。表弟抢着下虾滑,结果溅起的热汤烫得直跳脚;小侄女举着漏勺追捕逃跑的鹌鹑蛋,银铃般的笑声撞碎在吊灯暖黄的光晕里。窗外的雪下得更密了,屋内玻璃却沁着汗珠,水痕蜿蜒成故乡的河流。
三、烟火人间
芝麻酱在青花瓷碗里旋出漩涡,腐乳红艳如早春山茶,炸得金黄的蒜末是落在雪地上的碎金。七上八下的毛肚脆嫩弹牙,吸饱汤汁的油面筋鼓起圆滚滚的肚皮,手打牛肉丸在唇齿间爆出滚烫的汁水。每个人的碗沿都沾着不同印记:父亲碗里飘着红油星子,母亲碗中沉着几粒枸杞,我的调料碟边缘留着半枚辣椒圈,像枚小小的朱砂痣。
汤底越煮越浓,故事却越说越轻。父亲讲起巷口梧桐又粗了一圈,母亲抱怨阳台的绿萝总往邻居家爬。砂锅里浮沉的食材渐渐模糊,化作记忆的浮标——高考前夜书桌上那碗当归鸡汤,初雪时路灯下分食的烤红薯,还有十八岁离家时背包侧袋偷偷塞进的苹果。此刻所有颠簸都沉入汤底,只剩温暖在胃里轻轻摇晃。
铜锅里的火苗渐弱时,窗外已积起三寸新雪。收拾碗筷的间隙,瞥见母亲将剩下的高汤仔细装进保鲜盒,动作轻柔得像在打包月光。我知道这锅老汤明日会重新沸腾,添些新采的菌菇,加些刚到的海鲜,继续熬煮成岁月里永不冷却的守望。
当火锅的余温在指间消散,才懂得所谓乡愁,不过是渴望将漂泊的岁月投进那口沸腾的锅里,让所有寒凉都在烟火中柔软。舌尖记住的从来不只是味道,而是汤勺搅动时此起彼伏的笑语,是雾气中父母逐渐模糊的轮廓,是无论走出多远,总在风雪尽头等着你的那盏灯火。
来源:本文由AI助手生成 作者:本文由AI助手生成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时间的烹饪者:火锅里的光阴哲学
- 加盟热线:13909497931 传真 0931-8405909 地址:兰州市城关区中山路209号 E-mail:jiameng@nndfs.cn
商标注册证:第2009693号 版权所有 兰州市城关区大丰收鱼庄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陇ICP备08000784号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069号